大规模蔓延的雾霾,在刺激人类呼吸道的同时,也刺激了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。据悉,大气污染治理将催生和带动多个高达百亿的细分产业,业界人士估计,总体市场规模甚至可达千亿级别。 在此背景下,资本闻风而动,不少私募股权公司已经在寻找具投资价值的清洁技术公司,特别是那些长远来看,可能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的企业。 “抢先者必有斩获” 近日,浙商杨东海有了投资空气净化器的宏愿,其投资灵感,来源于他父亲的病。 杨父年逾八旬,罹患脑梗与心脏病,四年前移居上海求医,病情趋好转。然而,每值雾霾天,老人的病情便有波动。在雾霾严重的这几天,老人呼吸艰难,住进了医院。 “在商言商,父亲的病让我感觉到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商机。”杨东海说,对土壤污染、水污染等,老百姓可能没有直接的感受,但空气不一样,人们的感受非常直观。“空气质量跟经济发展模式相关,这种粗放的模式有巨大的惯性,暂时还看不到改变方向的可能。所以,接下来空气净化这个市场相当大。” 从前年开始,杨东海心无旁骛地琢磨这事,查资料,向专家请教,同时寻找合作伙伴。去年底,他有了一个粗简的方案。杨东海找到一家生产空气净化器配件的工厂,准备把这家厂吃下来,然后再找两个合作伙伴一起投资,自己生产空气净化器。 当然,资金只是第一步,后面还将面对技术、品牌等关卡。在杨东海看来,这是个巨大的市场,抢先进入者必有斩获,“你看好了,再过一两年,很多人家里都会出现空气净化器。” 杨东海的野心不止于此。他聘请了专家,研究后认为,未来可以生产带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,据他所知,目前国内尚没有这类产品。“当然,可行性尚在探索中。” 而本月大规模蔓延的雾霾,在刺激人们呼吸道的同时,也刺激了众多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,空气净化器即是其中亮眼的一块。 1月21日,空气净化器生产企业苏州贝昂科技有限公司,在其淘宝网店上挂出致歉信。该信称:“由于最近突发的全国范围的严重空气污染,造成贝昂产品的需求量井喷式爆发。我们的库存量远远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,我们的工厂也正在加班加点地赶制产品……” 贝昂空气净化器可帮助去除小至2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。在PM2.5数值刺痛人们的眼帘之时,此类产品受市场热捧。“我们的产品最近卖得确实不错,我们对自己的产品相当有信心,也很看好市场。接下来,我们很可能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。”苏州贝昂一位高管告诉时代周报。 而据记者粗略统计,淘宝网上有10款“空气净化器PM2.5”产品的近期销量过百,其中一款价格为599元的产品,在本月更是售出了941件。 “空气概念股” 在个人防护之外,雾霾经济的更大商机,蕴含在治理空气污染之中。 治理从监测起步。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曾表示,“十二五”期间,国内要建设近1500多个PM2.5监测点位,前期投入将超过20亿元,而据谷腾环保网总经理王新星估计,相关监测仪器市场规模将远超百亿元。 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,PM2.5监测仪器已呈现出一轮爆发式增长,一直持续到第四季度。据统计,去年全国范围内安装了约1000台此类仪器。业内人士按照国内现有监测点的数目来计算,预计2012-2015年内,国内将有3000多台的需求量。 这是一个颇为诱人的市场。事实上,在创业板上市的先河环保、聚光科技等“空气概念股”,以其漂亮的业绩,已对投资者形成不小的召唤力。先河环保日前发布的年报称,2012年,受益于PM2.5产品及国家新空气监测建设的投入,公司销售收入增加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提升14%-29%,公司盈利4600万元-5200万元,而2011年这一数字为4020万元。 作为空气监测领域的领头羊企业,先河环保占据了约30%的市场份额。“我们从事这个行业十几年了,有自主创新的优势,可以说本土最强。今年我们订单持续增长。河北的监测仪器用的都是我们的,去年11月,广东省空气监测仪器招标,PM2.5测试仪也是我们中标。”先河环保证券代表王少军告诉时代周报。 同样以环境监测设备作为重要业务的聚光科技也公告称,2012年1-9月,该公司的营业总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4.99%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18.76%,“公司的环保业务这一块增长率更高,应该有20%。”聚光科技一位高管告诉时代周报。 据了解,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去年先后调集了先河环保等6家公司的9种PM2.5自动监测仪器,进行单机比对测试,“我们送了一款自己的产品和一款代理的产品去,应该会对后续采购有利。”王少军说。 前述聚光科技高管则称:“我们也有产品在做比对测试,这个测试要花一两年时间,通过测试后,会领到销售牌照。国内环境压力较大,这对监测仪表供应商来说,会有不少市场机会。” 随着今后几年PM2.5监测点位的逐渐铺开,先河环保和聚光科技都对后续的市场比较乐观。“PM2.5监测仪器还会有一定的销售量。除PM2.5之外,我们的工具系统还会提供很多其他的指标测试,比如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一氧化碳、臭氧等,此外,我们还做污水排放、烟气排放、酸雨监测等等,这些也都会有市场需求。随着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,相信公司还会持续增长。”王少军说。 “污染物包括很多种,形态多样,对一些现在还监控不够的领域,我们也在做前期准备工作。对我们来说,环境监测业务未来几年还是比较好的发展机会。”聚光科技高管说。 更大的治污商机 事实上,空气监测只是其中的一个商机。而从源头上严控、整治污染,将是未来治理环境的方向所在,其间有着更巨大的商机。 “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,万亿级别的数字。环保产业对中国来说,是一个必选项。去年12月发布的《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“十二五”规划》就提到,光是处理工业废气,就有几千亿的市场规模。中国的大气整治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。”北极光创投驻北京的董事总经理杨磊告诉时代周报。 “大气污染首先是粗放型的能源利用方式造成的。我国消耗的能源中,一半以上是煤,而火力发电脱硫、脱硝都不过关。用的石油一半靠进口,买的都是便宜的含硫量较高的油,炼油厂脱硫工艺也差。再者,这些年汽车大量增加,发动机质量也不行。种种问题根子上还是归到经济,为降低成本,牺牲了环境。”安徽大学(招生办)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李玉成对时代周报分析。 而整治大气需要花钱,“燃煤发电要尽快脱硫脱硝,进口质量好的石油,炼油厂的工艺要改进,汽油标准要提高等等。”李玉成说。 “所谓污染拉动经济,但我认为不能这么说,只是挖肉补疮而已,如果早些堵塞污染源,何必花那么多钱呢?”李玉成并不同意商机之说,在其看来,这是污染的代价。 在挖肉补疮之中,出现的悖论是,污染越重,商机越大。据王新星估计,未来电力行业将成治理重点,“十二五”期间电力行业脱硫建造市场容量将超过500亿元,运营市场到2015年规模将达到328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0%以上。此外,保守预计“十二五”期间电力行业脱硝市场容量将超过1900亿元。 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夏青看来,电力行业脱硫脱硝,市场会有所促进,“现在凡是搞大电厂、水泥企业脱硫脱硝的高技术企业,都很火热。电力脱硫脱硝也在按部就班地往前推进。” “这是大的决策,如果决定了,就得算投入产出分析,如果真能有利百姓健康,补贴一些也不是不行。”夏青说。 无论以电力脱硫脱硝为主,还是炼油脱硫为重,空气治污归根结底是个系统工程,商机四伏。 夏青认为,在环保领域内,每个行业的顶尖企业都会大有前途,“只要技术领先,它就会很厉害。” 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李政告诉时代周报:“看问题要看整体,看总量。局部的控制并不能解决整体的问题,火力发电哪怕污染减少到零,但别的污染源还在,大气污染还是照样有。” 显然,治污需作全面的努力,“改善空气质量是个朝阳行业,而且永远是朝阳行业。工业化、现代化的发展,使得空气污染的压力很大,而人们对生活质量也会不懈追求。空气治理行业规模会越来越大,难以估计。”北京企业研究所所长贺阳对时代周报说。 资本的嗅觉 在商机面前,资本永远是嗅觉最敏锐的,它们早已闻风而动。据悉,私募股权公司正在寻找在中国投资清洁技术公司的机会,特别是那些从长远来看可能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的公司。行业专家认为,虽然私募股权投资美国清洁技术公司的步伐今年预计会有所放缓,但中国的情况可能刚好相反。 有数据统计,去年私募、风投和其他类型的投资对在华清洁技术公司的投资降至19.6亿美元,低于2011年的39.1亿美元和2010年的40.4亿美元。但这一趋势很可能在今年会扭转。 “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往往一窝蜂,产能上得非常快,但这些企业往往是市场和原材料两头在外,竞争力不强。这是去年投资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。今年,我相信此类投资会上升,很多基金都在关注这些行业,投资会更理性。”杨磊说。 杨磊称,中国清洁技术公司需要的资金通常比美国公司要少,“例如一家中国公司实现收支平衡,只需收入达到2000万美元左右,而美国公司则需要1亿美元,投资中国的风险要小很多。” 杨磊所在的北极光创投一直对环保行业非常关注,其1/3的基金会投在相关领域。自2010年以来,北极光每年都会投四、五家环保企业,今年也将如此,“去年,我们融了一个4亿美元的基金,和一个大约1亿美元的人民币计价投资工具,用于三四年间的持续投资。” 苏州贝昂是今年进入北极光视野的一家公司,“还没最后决定,在考虑过程中。”杨磊称。 而自2010年以来,北极光已投资了生物燃料、太阳能、能源存储,以及节能环保高端材料等各种类型的环保企业,“我们投的公司成长得都非常快,即便在去年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,有些公司的利润和收入甚至增长了400%。在我们看来,如果一个公司的增长低于100%,那就是落后了。” “我们将会保持这样的投资节奏,在清洁技术、节能环保方面,每年精选四、五家公司进行投资。我们不会随着外部市场的波动有太大波动。这种理念不一定对,但这是我们坚持的原则。”杨磊说。 |